中牟(廈門)投資有限公司30年藏近百件“毛瓷”近日在業界引起轟動,在國內眾多專家、學者鑒定和考察之后,中國國家民族博物館、中國少數民族文物保護協會、中牟(廈門)投資有限公司、九州民族文物文化發展中心、我們的文明主題系列活動組織委員會于7月26日在廈門中牟藝博會所舉辦迄今為止我國最大規模的“毛瓷”展覽活動。毛主席老師謝覺哉的夫人、革命家王定國有感而發,為此次活動欣然提筆,寫下了《一代名瓷》的書法。
收藏精品轟動各界
“不到長城非好漢,屈指行程二萬”、“才飲長沙水,又食武昌魚,萬里長江橫渡,極目楚天舒”……走進位于廈門會展南七路的中牟藝博會所,百件百樣“毛瓷”靜靜地“演繹”著毛主席詩詞的無限風光。
此次我國規模最大的毛瓷匯展名為:“風景這邊獨好——喜迎十八大7501國瓷匯展”,在國內收藏界引發了不小的轟動;展覽題目出自毛主席創作于1934年的《清平樂•會昌》,毛主席警衛張炎慶、我國著名書法家孫大愚等專門為此次展覽題寫了“風景這邊獨好”。
據悉,此次活動由中國國家民族博物館、中國少數民族文物保護協會主辦、中牟(廈門)投資有限公司承辦、我們的文明主題系列活動組織委員會支持、九洲民族文物文化發展中心協辦,在中牟(廈門)藝博會所隆重舉行。活動邀請了中國民族博物館副館長張志文、中國少數民族文物保護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楊華山、國家民族博物館文物征集處主任喬萬寧、北京古陶瓷研究所原所長、研究員索宗劍先生、山西省地方志辦公室黨組成員副主任張曉光,社會知名人士朱偉、中國國家民族博物館人事處鐘處長與中牟(廈門)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施曉鋒共同見證了這一活動。
瓷藝件件精美
此次展品為中牟(廈門)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施曉鋒的舅舅許經燁收藏家收藏,堪稱當代精品。
許老所收藏的這批“毛瓷”圖案非常豐富,植物圖案包括梅花、桃花、青松、荷花、牡丹、芙蓉、竹子、蘭草等;動物圖案則有公雞、喜鵲、孔雀、游魚、金魚、仙鶴、鴛鴦等;人物圖案有相當部分為革命樣板戲中的人物,如白毛女、李鐵梅、楊子榮等,也包括了中國傳統瓷器中常見的百子鬧春、嬰戲圖等;與傳統中國瓷器的山水用色不同,“毛瓷”山水圖案大多為清雅的煙褐色山水,獨辟蹊徑,令人過目難忘。
北京古陶瓷研究所原所長、研究員索宗劍先生告訴記者:“毛瓷有紅色官窯之稱,是中南海懷仁堂用瓷,具有很高的欣賞和收藏價值。”
這次匯展收藏的“毛瓷”特征都很明顯,除了瓷質及工藝方面十分精美之外,每件毛瓷,小到直徑不到10厘米的茶杯、印泥盒,大到直徑60厘米的大碗、高達半米的花瓶,均有各自不同的編號;除了成套茶具中的小件茶杯,幾乎所有“毛瓷”都有白色暗紋毛主席像、白色暗紋毛主席親筆題寫詩詞,幾乎每件瓷器內底都有鮮紅的國徽。
在中牟藝博會所,記者看到,現場展出的毛瓷制作極其精美,胎體細膩堅硬,透光度極好,釉質光潤,釉彩滋潤悅目,輕輕敲之,悅耳如磬,實屬瓷之上品。
北京古陶瓷研究所研究員、原所長索宗劍先生還告訴記者,藝術品的價值與人的創造密不可分,“毛瓷”作為特殊時代的產物,凝聚了中國瓷藝的智慧,一批陶瓷工作者懷著對毛主席的真摯熱愛,以高超技藝和辛勤汗水創造了這批陶瓷藝術的珍品,其價值毋庸置疑。
業內專家這么評價毛瓷
毛瓷四絕:白如玉,獨有的原材料和制作工藝,燒制出的瓷器晶瑩剔透,潔白如玉;明如鏡,瓷器表面光滑瑩亮,如鏡面般泛銀色光芒;薄如紙, 瓷器壁厚不足毫米,以光線照射幾乎透明,注入開水亦無燙手之感;聲如磬,以手指輕扣敲瓷器,其聲清脆悅耳,有如磬樂音。
當年“75O1”毛瓷的設計者設計了“翠竹紅梅”“水點桃花”裝飾紋樣,他借鑒中國畫的寫意沒骨形式,先用玻璃白水點花瓣,畫出花形(不用鉤勒花頭輪廓線),再用水調彩料,在玻璃白上進行第二次點染,下筆準確、輕捷,達到花頭嬌嫩的效果,清新脫俗,工藝不凡。毛主席對這個花飾非常滿意,親點“翠竹紅梅”、“水點桃花”方案,作為陪伴自己左右的專用瓷器。從此這些瓷器也被專用來指代“毛瓷”,亦稱“紅色官窯”,在瓷器底部標有“中南海懷仁堂陶瓷研究所”文字。